八百里沂蒙起伏连绵,七十二崮兀立其间,位于蒙阴县岱崮镇西南的大崮山,便是这些“地之神秀,山之骄子”的方山之一,它,顶平、身陡、麓缓,群壑相连、气势万千。
1941年,八路军将士在这里与日寇厮杀鏖战,大崮山见证了勇士们突围时的浴血奋战,目睹了敌人“梳篦式”“扫荡”的凶残,更记得百姓冒死收殓烈士遗骸的场面。
它,分明是一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山。
蒙阴大崮 兵家必争
蒙阴县岱崮镇大崮山,海拔628米,是沂蒙山区最大的崮,清《蒙阴县志》以“高三里,延袤十余里,四面峭壁,顶上平坦”寥寥几句,勾勒出大崮山的雄浑险峻。
这里是天然的战略要塞,崮顶宽阔平坦,面积足有五百亩,可容纳众多人员物资;土层深厚且松散,易于挖战壕、筑掩体;四周十余丈高的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是阻挡敌人进攻的绝好屏障;仅北侧面有陡坡可供攀爬,易守难攻,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崮顶三座山丘错落分布,最高处设有岗楼瞭望敌情,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东北脚下有一处清泉,终日潺潺,为驻守人员提供了生命之源。八路军在崮的四周隘口建起了东西南北四座山门。
正因如此,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大崮山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重要的后方基地,在这里建有兵工厂、弹药库,还设有被服厂、医院、粮库等。大崮山的重要战略地位也让其成为日寇觊觎的目标,1940年3月,日军就曾派出数千名士兵,妄图夺取兵工厂。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洞察日军企图,及时发出命令:“大崮山是沂蒙山区的战略要地,一定要坚守,要保护好兵工厂。”
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的形势愈发严峻。日本侵略者对各主要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沂蒙山区,这个八路军在山东的重要根据地,自然成了日军重点围剿的“心腹大患”。11月2日至11日,敌人以疯狂的合击战、搜索战,分多路包围中共机关、部队,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聚歼八路军主力于根据地内。
大崮山,作为中共山东分局与胶东、滨海、渤海联络的交通枢纽,首当其冲,成为日寇枪口对准的目标。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军迅速部署,派第四旅大崮独立团一营和一个特务连,专门负责保卫大崮山上的人员安全。这些人员中,有山东纵队机关的同志和家属,有讨伐汉奸时负伤的大批伤员,还有怀孕八个月的陈若克——她是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夫人,也是省临时参议员、省妇救会常委。
大崮独立团刚由地方武装组建不久。团长袁健、政委于辉临危受命,迅速组织战斗。他们将一营部署在大崮一带,负责坚守主峰;二营驻守周边的龙须崮、油篓崮、板崮,监视国民党五十一军的动向;三营则在周边坦埠、岱崮、夏蔚、岸堤一带与敌人周旋。一旅执行任务返程途中路过大崮山的一个连,也加入了战斗。战士们争分夺秒抢修工事,斗志昂扬等待敌人到来。
战云密布 浴血奋战
11月4日清晨,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崮顶。日寇纠集了一千余名日伪军,步兵扛着带刺刀的长枪在前开路,骑兵驮着机枪、拉着大炮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嚣张跋扈,仿佛大崮山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随着飞机的轰鸣和大炮的嘶吼,战斗正式打响。
敌人凭借数倍于我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向大崮山发起猛烈进攻。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顽强抵抗,他们用自制的手榴弹和少量枪械,成功击溃了敌人的第一波攻势,还用埋设的地雷炸死炸伤多名敌人。敌人很快调整战术,集中火力猛攻大崮山的南门和东门,守崮战士们隐蔽在工事里静待敌人靠近,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手榴弹便如冰雹般倾泻而下,步枪、机枪齐发,呼啸着射向敌人。从拂晓打到黄昏,东门和南门阵地前敌尸纵横,日寇的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
夜幕降临,短暂的平静并未让战士们放松。他们顾不上疲惫,抓紧时间加固工事,收缴敌人丢下的枪支弹药,准备迎接更加残酷的战斗。
5日,敌人的攻势更加猛烈。6架敌机呼啸着盘旋,炸弹如雨点般落下。战士们跳进弹坑,利用爆炸的间隙顽强抵抗,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陈若克虽临近分娩,行动艰难,却依然带领工厂工人和机关人员前来助战。守崮勇士们齐心协力,再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我方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弹药消耗严重。
6日,久攻不下的日军恼羞成怒,轰隆隆的炮声摇撼着大崮山,东门和南门一度失守,前沿阵地被摧毁,整个山头被炮火翻了个遍。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拉锯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块扔,有的战士甚至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悬崖。
7日,形势越来越严峻。一股日军趁乱从南门两侧冲上崮顶,占领了最高峰。战士们多次组织冲锋,均未成功。而兵工厂内原陈三坎部的俘虏乘机叛乱,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守崮部队腹背受敌,防守雪上加霜。
接下来3天的激战,日军还在不断增加兵力,我军伤亡不断增加,山崮面积大,很难分兵把守,团指挥所与山下的联系又早已中断,寻求增援已无可能。继续消耗下去,部队将有更大的损失和危险。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团首长研究决定:趁夜突围!
11月9日晚11时,突围命令下达。战士们趁夜从南门按照预定路线,迅速、隐蔽地撤离了阵地,连夜到达了安平崮。县直机关约200人,也在独立团掩护下,从上东门至东坪之间的山岭里跳出重围。为了不让山上的兵工厂和物资落入敌手,部队派人将其全部炸毁。随着一声声巨响,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大崮山的夜空,也宣告这场浴血奋战6天的保卫战落下帷幕。
敌人费尽心思,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占领的,不过是一座空山。
血水育儿 红色巾帼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一位女性的身影格外耀眼——陈若克。当部队决定突围时,怀孕八个月的她深知自己行动不便只会拖累队伍,毅然选择留下来掩护。而腹中的孩子,也将与她一同面对生死考验。
夜深人静,大部队悄然撤离。陈若克拖着浮肿的双腿,指挥几十名机关家属用绳索攀下崮顶。山风呼啸打在脸上,麻绳粗糙勒进掌心,她忍着剧痛,撤退至柳树村附近时,与警卫员在大雾弥漫中失散。此刻,天已大亮,过度疲劳的陈若克瘫倒在地,不幸被日军发现。
在沂水城日军宪兵司令部,陈若克经历了炼狱般的审讯。皮鞭抽打,烙铁烫身,但她始终紧咬牙关大义凛然。女儿早产,没有母乳,饿得发出小猫般微弱的呜咽,干瘪的小嘴一张一合,绝望地望着母亲。陈若克的心都碎了,日军故意送来一瓶牛奶,希望以此击垮她的精神防线,瓦解她的意志。她毫不犹豫地将奶瓶摔得粉碎:“要杀便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她用裹伤的纱布为女儿做了一顶小白帽,又从破烂的内衣上撕下红布,叠成小五星放在帽上。她咬破自己的手指,将流着血的手喂到女儿嘴边:“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她自始至终十分镇静、倔强,铁石一般,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威武不屈。1941年11月26日,陈若克怀抱出生还不到20天的女儿,在沂水城西沂河边英勇就义。这位年轻的母亲,这个从上海千里奔波而来的姑娘,用22年的短暂芳华,诠释了信仰与担当。
1939年6月,陈若克随丈夫朱瑞来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她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成立姐妹剧团宣传抗日,编写《山东妇女》刊物,激励妇女投身革命……她不仅是传播革命火种的进步青年,更是沂蒙山区最坚韧的战士,为山东妇女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沂蒙人民对她的尊敬与疼爱亦让世人感慨不已,陈若克牺牲后,沂蒙母亲王换于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沂水县城,偷回了陈若克的遗体。后来,陈若克母女长眠的地方,长出两棵苦楝树,仿佛在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全国解放后,她的遗骨迁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高耸的大崮,静静的沂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用生命守护信仰的抗日女英雄。
如今战火硝烟尽散,和平暖阳轻抚山岚。2015年,大崮山保卫战遗址先后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已是草木葳蕤,桃枝舒展。这里的崮乡人,正用崭新的姿态镌刻那段历史,让沂蒙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永远激荡。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焦春丽
来源:琅琊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