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苍茫的大地之上,从天山南麓的沟壑纵横到阿尔金山的高寒荒漠,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的地质工作者以技术为“矛”、以坚守为“盾”,在这片矿藏富饶之地留下了坚实足迹。他们用深地探测、航空物探等技术手段破解地质“密码”,以青春与许水诠释地质报国的初心,多方位助力新疆矿产资源助查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航空探测为复杂地形找矿开辟技术路径
航空物探技术在新疆复杂地形区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勘探的局限性,为找矿突破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高效手段。在新疆拜城具阿热亚依拉克高海拔区铁矿普查中,面对3500米海拔、1500米地形高差的复杂条件,该院技术团队采用强续航载人直升机开展1:1万航磁测量,仅用4个工作日、6个飞行架次就完成780公里密集测线飞行,圈定航磁异常15处,为该区域后续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开创了该区域有人机大比例尺航磁仿地测量的先例。
在新疆和硕县群山间的无人机航磁团队,则展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山东省物化探助查院青年航测团队采用“化整为零”“分区块作业”模式,每天背负30公斤设备翻山越岭,创下单日50公里高山区航磁探测纪录,成功获取了高负量磁场数据,精准圈定了多处矿化靶区,让国产无人机航磁技术在西部无人区发挥实效,服务铁矿、多金属矿找矿。
地面攻坚为多矿种勘探提供基础支撑
地球物理期查技术凭借对地下结构的精准解析,成为新疆矿产勘探的基础工作。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技术团队依托在重力、磁法、电法等方面的优势,在新疆复杂地形中获取的基础物化探数据,为多矿种勘探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新疆拜城县老虎合地区,针对此前1:10000航磁测量发现的10余处成因不明的异常情况,该院技术团队通过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剖面测及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工作,完成22.5公里的重磁电综合异常查证,最终合理推断出异常地质成因,精准解析了背后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矿产勘探指明了方向。
在阿尔金山腹地的锂矿勘查中,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技术团队则在高寒荒漠带开展工作。这里昼夜温差达30摄氏度,山体陡峻、植被稀少,进出工作区需搭乘直升机。该院技术团队以含锂伟晶岩为主攻目标,利用手持北斗终端记录数据,追索矿脉,查清区内花岗伟晶岩脉,圈定潜在锂及稀有金属找矿靶区,为扩大矿区资源储量提供支撑。
协同赋能为资源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地质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带来了具体的找矿成果,还实现了技术、经验的深度融合,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探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长效支撑。
在东天山吐哈盆地西南缘干旱戈壁区,该院技术团队克服夏季43摄氏度高温、岩石风化破碎等困难,通过高精度磁测、重力测量等方法,圈定磁异常3处、推断断裂5条、新圈定激电异常8处,指导布设验证钻孔1处,以实际行动支援新疆矿产勘查。
在新疆拜城县音西、东兴泰、顺发3个煤矿区,技术团队针对车辆难行的“刀片山”地形,采用药物震源与机械震源的搭配方式,开展近1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勘探,系统排查隐伏断层、采空区等隐蔽致灾因素,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工作依托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深地-陆-海-空”一体的多元勘查技术体系,形成了针对不同矿种的最优技术组合。
除在新疆取得丰硕找矿成果外,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还深耕西部全域,在青海省完成大柴旦金矿隐伏矿脉勘查,实施国内首次高原湖底高精度重力测量;在内蒙占乌拉特中旗、 四子王旗等地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在西藏高寒高海拔区开展植被种植及恢复技术攻关。该团队乘持“地质找矿,物化探先行”理念,深耕西部大地,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注入了山东力量。(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