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青春如火。临沂大学传媒学院"传媒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同学们奔赴平邑县郑城镇桃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用直播架起助农云桥,用课堂播撒希望,更用脚步丈量这片红色热土的每一寸温暖。
初抵桃峪:青春脚步叩响振兴之门
7月16日,实践团抵达桃峪村,迅速与村党支部及村民代表对接。围绕桃峪村的发展需求,团队结合传媒专业优势,精心规划了推普课堂、电商直播培训、乡村文化挖掘等系列活动。从集体备课到实地走访,同学们用专业与热情为乡村振兴播撒下第一颗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接工作、集体备课,黄子涵供图)
"语"通民心:推普课堂传递声音之美
针对当地需求,实践团开设了生动有趣的“言趣星球”推普课堂,有效提升了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为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铺设更顺畅的通道。"抬头挺胸,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递美!"在桃峪村党群服务中心,成员们化身"小老师",通过游戏、儿歌、情景剧等形式,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一声声清脆的朗读,为乡村语言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设“言趣星球”推普课堂,朱自强供图)
"播"种希望:文艺汇演绽放梦想之光
"向阳逐梦"文艺汇演是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呈现的夏日礼物。绕口令、诗歌朗诵、模拟播报……舞台上,孩子们挺直腰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出"我的梦想"。没有华丽的布景,但有真挚的情感,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一刻悄然生根。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同台演出,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欢声笑语回荡在桃峪上空,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生动展现了校地情谊和乡村振兴的活力风貌。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向阳逐梦"文艺汇演,朱自强供图)
红色传承:走访革命旧址,赓续沂蒙精神
实践团深入八路军115师旧址和村史馆,用镜头记录红色记忆。在革命纪念馆,同学们将所听所感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素材。实践团特别组织了沂蒙精神主题思政课,发挥专业专长,讲述沂蒙红色故事,深刻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汲取奋进力量,并将这份精神融入服务实践,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八路军115师旧址并开设“沂蒙精神”主题思政课,黄媛媛供图)
实地走访:聆听岁月,传递温暖
实践团还深入村中老人家中,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在一位老党员的家中,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桃峪村的发展变迁和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你们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一定要多为家乡出力!”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实地走访深入乡村院落,王力可供图)
传媒赋能:直播助农架起云端桥梁
田间地头架起设备,直播镜头对准优质农产品。实践团成员化身"带货主播",热情推介桃峪村的特色山货,用专业能力为农民拓宽销路。一场场"青耕中国"公益直播,不仅让农产品飞出大山,更让乡村振兴搭上数字快车。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青耕中国”直播助农,焦子涵供图)
"粮"心守护:田野课堂科普粮食安全
实践团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粮食安全"科普课。成员们通过实物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生动讲解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储存粮食的科学方法。"一粒米的旅程"小游戏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争做"节粮小卫士",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粮食安全”主题教育,朱自强供图)
青春答卷:写在田野上的实践故事
同学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乡村。从推普课堂到直播助农,从红色教育到文艺汇演,传媒的微光已汇入桃峪振兴的星河。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传媒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乡村振兴”沉甸甸的理解,用专业和热情,在桃峪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青春的乡村振兴注脚。他们播下的种子,正和桃峪村一起,在沂蒙山水的滋养下,静待花开满枝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黄子涵供图)
(通讯员 朱薏霖 许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