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烟台大学青衿济教实践队15名队员赴济宁汶上县苑庄镇东演马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队员们各司其职,开设趣味历史、数字、手语、书法、手工、音乐、古筝、生物等多元课程,在为当地孩子带来知识与欢乐的同时,也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一场关于成长与责任的实践。
课堂上的精彩远不止于此。生物课上,队员张子娴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观察蚂蚁搬家,用放大镜讲解“昆虫的触角”;书法课上,队员靳皓冉握着学生的手,教他们写“人”字,“先学做人,再学写字”的叮嘱落在宣纸上;古筝课是最“抢手”的,孩子们排着队摸琴弦,队员李嘉璐耐心纠正姿势,“哪怕只能让他们认识一种乐器,也是种下一颗种子。”而手语课上,当孩子们用手势比出“谢谢”“加油”时,不少队员红了眼眶,“这些无声的表达,比语言更有力量。”
15人的集体生活,总在琐碎中透着温暖。住宿的房间挤着十几个人,队员们轮流打扫卫生;厨房的大铁锅前,每天都有不同的“掌勺人”——教手工的队员会把胡萝卜雕成小花,音乐老师哼着歌切菜,队长詹书昕总在最后检查安全,“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却像家人一样搭伙过日子。”
家访的三天,15人分成四组,沿着乡间小路走访了20多户家庭。在学生家,队员们看到墙上贴满了她的手工剪纸,“我跟着老师学会了剪蝴蝶,想寄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她小声说。而当教数字的队员发现学生总在数学课上走神,家访后才知道他是担心家里的玉米收成,“后来我们把算术题编成‘收玉米’的故事,他算得又快又准。”周航在日志里写道:“每个孩子的沉默背后,都藏着需要被看见的心事。”
实践间隙,队员们还走进宝相寺和莲花湖开展调研。在宝相寺,他们听僧人讲述佛教文化如何融入当地节庆;在莲花湖,村民李大爷指着清澈的湖水说:“以前这里是臭水沟,现在能养鱼了。”教生物的张子娴立刻拿出笔记本:“这正是生态保护的鲜活案例,回去要讲给孩子们听。”
14天的支教结束了,但那些课堂上的欢笑、烛光里的歌声、家访时握过的手,都成了15名队员心中沉甸甸的收获。正如周航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带来了14门课程,却带走了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那是被信任的温暖,是被需要的力量。”(通讯员 孔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