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乡村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曾经盛行的人情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得到有力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广袤乡村渐次形成。然而,婚宴大操大办抬头、形式化问题等挑战依然存在。
乡村社会风气的惯性,源于深植于社会心理的痼疾。“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风气变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秉持“绵绵用力、常抓不懈”的信念与智慧,方能取得持久深入的成效。
移风易俗必须“常抓不懈”,因其本质是价值观的重塑与行为习惯的革新,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乡村社会风气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具有强大的惯性。行政命令式的“一阵风”整治,虽能收一时之效,却难根除深植于社会心理的痼疾。唯有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将其纳入乡村治理常态化范畴,保持战略定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避免问题回潮反弹,实现风化俗成的目标。
“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一刀切”。中国乡村千差万别,风土人情各异。成功经验在于深入调研,精准把脉不同地区、不同村落陋习的表现形式、成因及群众真实诉求。是彩礼负担过重,还是殡葬习俗繁琐?是文化娱乐匮乏导致赌博迷信滋生,还是人情攀比心作祟?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开对方子,制定出接地气、易接受、可操作的本地化方案,实现精准施治。
“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是关键的制度保障。村规民约来源于民、约定于民,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民主契约。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基础作用,就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信赖和依靠农民,多替农民考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动农民参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让规约“长牙”,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如红黑榜、积分制等,使软约束变为硬抓手,让遵守者受益、违背者受限,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体现了方法论上的辩证统一。移风易俗,既需要春风化雨的宣传引导、榜样示范,也需要必要的规范约束。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陋习之害、新风之利;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选树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用鲜活事例感召群众。另一方面,对于经过教育引导仍屡教不改、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也要依据规约和法律法规进行适度约束和治理,做到柔性与刚性并济,教惩结合。
“绵绵用力,成风化俗”,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外部要求到内在自觉的升华,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化为习惯。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劲。要持续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夯实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良性互动与协同推进。
移风易俗,表面改变的是行为习惯,深层重塑的是乡村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风貌,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乡村振兴成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共同以“常抓不懈”的恒心、“绵绵用力”的耐心、“成风化俗”的匠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让清朗文明的新风吹遍千村万户。
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荷莲峪村 谷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