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关怀成形式 须将温暖驻日常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阅读 1245

村里的重阳节饺子宴又开席了。案板上馅料堆得冒尖,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捏褶,说说笑笑间,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桌。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上演,既热闹了节日,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烟火气里的关怀。可宴席散后,空荡荡的屋子、半天响一次的电话,还是会把许多老人拉回“日常的孤单”里——比起一顿饺子,老人们更缺的是能常说说话的人、能放在心上的牵挂。

他们要的“陪伴”不是“完成任务”。子女偶尔的视频通话、志愿者定时的上门拜访,固然能解一时之需,但更让他们安心的,是能坐下来聊聊天的“熟面孔”。就像饺子宴上,老人们愿意花一小时唠家常,也不愿十分钟就结束的“问候式交流”,那种“被认真倾听”的感觉,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他们怕的“孤单”不是“没人管”。许多老人衣食无忧,却总说“家里太静了”。他们会反复看子女的朋友圈,会把电视开着当“背景音”,甚至会跟门口的老槐树说话——这种精神上的空虚,不是送米送油能填补的,需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是有人记得他们的喜好,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他们盼的“关怀”不是“走形式”。重阳节的饺子宴、春节的慰问品,是善意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份心意延续到日常。比如子女每周固定的“回家日”,哪怕只是帮老人收拾收拾屋子、一起做顿饭,这些“不刻意”的温暖,才是老人真正想要的情感慰藉。

作为驻村选调生,守护老人的情感需求,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家长辈去牵挂。要多往老人家里走,不只是“定期上门”,更要“常来常往”,在打扫卫生时摸清他们的生活难题,在聊天中记住他们的喜好;要多听老人的“心里话”,不只是“问近况”,更要“懂他们”,理解他们对陪伴的渴望、对被需要的期待;要把关怀落在实处,不搞“一阵风”,而是用长久的耐心和真心,让老人们不仅能在节日里吃到热饺子,更能在平常日子里感受到有人惦念的温暖,真正让“老有所乐”住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

老人的世界很小,小到一顿饺子、一次聊天就能装满;老人的情感需求又很真,真到需要我们放下“忙”的借口,用耐心去回应。饺子宴的热乎气会散,但对老人的情感关怀不能断。多花点时间陪他们说说话,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参与生活,才是对“老有所乐”最好的诠释——毕竟,比起“被照顾”,老人们更想“被需要”“被记挂”。

(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梁庄村 王星月)

0